花椒加工厂分拣车间,贫困户在劳动 。 供图
人民网昭通9月25日电(符皓)“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给钱给物只能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真正‘拔穷根’。”西南林业大学驻昭通市大关县安乐村扶贫工作队认真落实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助力大关当地脱贫攻坚。
自2016年起,西南林业大学每年选派10名中青年教师和干部进驻大关县安乐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当时的大关县是国家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云南省30个特困县之一,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山区面积占99%,共有1.93万户7.3万贫困人口,其中70%以上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一带,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
深入调查选定产业
“二半山以上选定竹产业,二半山以林下养殖覆盖,而河谷地带怎么发展?用什么产业支撑贫困户脱贫?”一度使扶贫队陷入了困境。要为老百姓制定出“一户一策”而且是可以持久增收的产业扶贫项目,才能巩固脱贫成果。
“走出办公室,走入老百姓中,总能想到办法。”为解决产业扶贫的问题,西南林业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问计于民,寻找适合当地的产业项目。经过考察调研,结合当地种植条件,最终选择了花椒作为河谷地带的产业扶贫项目。
2017年11月,西南林业大学购买了9.8万株花椒苗木发放给安乐村的农户种植。至此,西南林业大学凝练了“二半山以上发展以筇竹为主,二半山以下发展以花椒为主,兼顾林下养殖”的产业帮扶思路。
贫困户采摘花椒 供图
因地制宜创新扶贫
西南林业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同志们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多,土地碎片化严重,花椒种植管理难度较大的现实情况,主动外出学习扶贫先进经验,逐渐探索出花椒扶贫产业发展的一条新路。
“党建+”典型示范效应。以党员干部和党员种植大户为带头人,以资金、技术、项目、劳务合作为纽带,建立党员与农户“1+N”产业帮扶机制,结成“党群共商联合体”。组建了两个以花椒种植为主的“功能型”党支部,党建建在产业链上,引导支部党员发展花椒产业;培养5名农村党员成为“领头雁”,辐射带领全村发展花椒产业。
安乐村党员种植大户黎成山领办的大关县某合作社创办花椒加工厂,流转132户1100余亩发展花椒产业,每年带动120名贫困群众务工,还建设林果医院,免费向全县种植户提供花椒技术指导和平价农资销售。党员韩启贵流转12户140余亩土地,吸纳39户贫困户参与发展花椒产业。在党员的引领带动下,全村花椒种植面积达到5000余亩,花椒逐渐成为安乐村“一村一品”。
实践证明,越在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越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把各级各类力量组织起来下沉一线,形成集中攻坚态势,才能确保花椒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提质增效。
紧扣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会议上,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向安乐村两委提议,把群众组织起来,把“集体经济”培养成为真正的致富带头人。安乐村两委经过认真论证,接受了驻村工作队的提议,把425户贫困户到户扶贫资金108万元入股集体经济实体“大关县佳乐农业有限公司”,集体经济实体代表贫困户参股大关县安民合作社花椒种植和加工,贫困户每年按股份分红,并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
截至2020年6月,大关县安乐村投入210万元建设的花椒加工厂已投入生产。短短4年时间,安乐村已经形成完整花椒产业链,年生产干花椒12吨,真空包装新鲜花椒20吨,花椒油1200升,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每年吸纳120名贫困户就业。农户种植的花椒由村集体经济兜底进行收购,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西南林业大学专家培训花椒种植户 供图
示范引领,全面发展
安乐村花椒产业的良好发展,得到了大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18年以来,大关县先后整合退耕还林资金,在全县河谷地带发展了8万亩花椒种植,加上农户自发种植的花椒,截至2019年底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到了13万亩。
为把花椒种植技术及产业组织化经验推广到全县,带动更多的人一起种植花椒,协助大关县发展好花椒产业。2019年5月,西南林业大学在全校离退休教职工中招募组织3位退休老专家老教授组建了“云岭银发花椒专家工作站”深入大关县各乡镇开展花椒种植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了7名技术人员和40名花椒种植“乡土专家”、培训了5000人次、编写了《大关县花椒全年植保方案》《大关县花椒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案》、建设了十个示范基地,免费向示范基地提供化肥和农药、在花椒种植集中乡镇开设了5个林果医院,为种植户免费提供技术咨询和农资代购服务……
“如果没有西南林业大学‘云岭银发专家工作站’的到来,我们真不知道如何指导农户种植花椒,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施肥打药打什么药,经过各位老师手把手的培训,我们掌握了花椒种植技术,将来我们会将这套技术逐步在周边群众中推广下去,把这个产业继续发展壮大。”大关县林业与草原局花椒技术组成员卢洪才说。
2020年5月,大关县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地处乌蒙山区的大关县摆脱了绝对贫困,迈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